名譽權侵權案件賠償標準,名譽權賠償標準
一、名譽權侵權案件賠償標準,名譽權賠償標準
侵害名譽權可能造成兩種損害。一是財產損害。在侵害名譽權的情況下,也會使受害人遭受財產的損害。此種情形應按實際損失賠償。二是精神損害。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標準如下(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精神損害賠償標準最高人民法院將統一精神損害賠償標準侵害他人生命權的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數額,可依照該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標準賠償20年。受害人不滿16歲的,每小一歲減一年,最低不少于5年;60歲以上的,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最低不少于5年。侵害他人健康權的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數額,參照侵害生命權的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標準予以酌減,但不以受害人年齡作為參酌因素。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名譽權的規定管轄地是哪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名譽權的規定中,明確名譽權糾紛案件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名譽權侵權地法院受理管轄。法院沒有管轄權的話,可以將案件移送。判定是否構成名譽權侵犯,主要看是否有具體行為,并且和損壞后果有無直接關系。
三、名譽權保護的公益訴訟規定是什么,法律規定是什么
名譽權保護的公益訴訟規定是關于存在對于英雄烈士損害名譽侵權行為時,可以提起公益訴訟。在這種情況之下,已經明確的規定了我們國家法律當中明確保護英雄烈士的合法名譽權利,必須要采取在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等相關的情況。
四、名譽權制度的法律規定是什么,具體的規定是什么
名譽權制度的規定是根據《民法典》第1024條當中明確規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夠通過侮辱誹謗等相關的行為侵犯他人所享有的名譽權。否則將會導致面臨著名譽權侵權訴訟。
引用法規
[1]《民法典》 第1024條
五、名譽權的含義、表現和是什么,具體的規定是什么
名譽權的含義指的是公民或者是法人維護自己名譽的權利,通常表現形式的是誹謗,侮辱以及新聞報道嚴重失實,導致他人的名譽權受到侵害。民意權在上一般包含兩個公民名譽權和法人名譽權。
六、名譽權民法典關于名譽權的規定是什么?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生效)關于名譽權的規定是這樣的
1、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2、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實;
(二)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
(三)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
3、認定行為人是否盡到前條第二項規定的合理核實義務,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來源的可信度;
(二)對明顯可能引發爭議的是否進行了必要的調查;
(三)的時限性;
(四)與公序良俗的關聯性;
(五)受害人名譽受貶損的可能性;
(六)核實能力和核實成本。
4、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含有侮辱、誹謗,侵害他人名譽權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該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不以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僅其中的情節與該特定人的情況相似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5、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報刊、網絡等媒體報道的失實,侵害其名譽權的,有權請求該媒體及時采取更正或者刪除等必要措施。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