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更換信用卡會怎樣?
![不更換信用卡會怎樣?](https://p2.tinglv.cn/202307/23/3e675feb40d2a8f0.jpg)
一、欠信用卡10000元一年不換會怎樣?
(一)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廢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惡意透支的。 前款所稱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催收后仍不歸還的行為。 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二、欠信用卡40萬,欠了7年多還不上,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對于欠信用卡40萬,欠了7年多還不上,會怎樣這個問題,解答如下
如果一次性還清全部信用卡欠款有困難,可以申請分期還款。也可以找信用卡代還公司先還錢給銀行,雖然代還公司要收取一定費用,但是可以保護你的征信包括不留下逾期記錄。
信用卡欠款不還后果是很嚴重的,要趕緊地想辦法還錢。否則征信報告中會留下逾期記錄,不過逾期還款等負面信息不是永遠記錄在個人的信用報告中的,我國目前的信用記錄保持時間為五年。在還清信用卡的欠款之后,任何人都可以重新開始建立信用記錄。
如果欠款的本金金額達到一萬以上且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則會認定為刑法的“惡意透支”,涉嫌信用卡詐騙罪,依法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三、信用卡欠了一年,沒有還會是好事還是壞事?
對于這個問題,解答如下, 信用卡不按時還款,除了會被收取高額的利息、滯納金以外,還會嚴重的影響持卡人的個人信用,嚴重的還會銀行告上法庭承擔刑事或是民事責任。個人信用記錄產生污點,無法貸款。個人信用記錄有多重要,辦過貸款的人都知道。隨著中國房價越來越高,不貸款就能買房的人越來越少了,而想要貸款買房信用記錄就是繞不去的坎。只要發生過逾期情況,無論金額大小都會影響你的貸款。有些銀行是會把你的貸款額度降低,本來能貸100萬現在只能貸60萬;有些銀行是把你的貸款利率提高,本來作為首套房貸款人可以打9個折,現在卻要在基準利率上上10浮%,每年要比別人多還幾千元;對于逾期次數過多的申請人,銀行甚至還會拒批。老賴將承擔民事或者刑事責任一些持卡人覺得信用記錄污點無所謂,大不了一輩子不和銀行打交道,但是如果你欠款的金額比較高,可能要承擔民事或刑事責任。民事責任當你辦理銀行卡的時候,你就相當于跟銀行訂立了一個經濟合同,就有義務按照合同辦事,你沒有及時歸還貸款就相當于合同違約,就必須接受條款規定的罰息和違約金,否則銀行可以向提起民事訴訟,那樣的話這個不良的違法記錄就會登記在冊,對你以后的生活都有影響。刑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信用卡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催收后,仍不歸還的行為屬于惡意透支行為,數額在2萬元以上的構成信用卡詐騙罪。這就意味著你透支額度超過2萬元以上,就不是簡單的違法了,而是屬于犯罪了。如果在銀行催繳的通知到達到后,你依舊不履行相關義務,那么一旦提訟,你不僅要繳納巨額的罰款,而且可能還面臨拘禁等牢獄之災,你失去的不僅僅是財富還有自由和名聲。
引用法規
[1]《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條
四、信用卡欠了一年多、欠了兩萬,如果沒有錢還,會是什么?
第一百九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使用偽造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廢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惡意透支的。前款所稱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催收后仍不歸還的行為。擴展資料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今日聯合發布了《關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于2009年12月16日起施行。《解釋》對信用卡“惡意透支”構成犯罪的條件作了明確的規定,以及“惡意透支”認定處罰的相關問題,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作了界定,以區別于善意透支的行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孫謙介紹,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的規定,“惡意透支”屬于信用卡詐騙的犯罪行為。這次“兩高”司法解釋對“惡意透支”構成犯罪的條件作了明確的規定:第一,在司法解釋中,對“惡意透支”增加了兩個限制條件:一是發卡銀行的兩次催收二是超過三個月沒有歸還。這里面就排除了因為沒有收到銀行的催款通知或者其他的催款文書,而沒有按時歸還的行為,持卡人沒有接到有關通知或者文書,過了一定的期限沒有歸還的,不屬于“惡意透支”。
第二,因為“惡意透支”這種信用卡詐騙犯罪是故意犯罪,因此在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這是該行為非常重要的構成要件。“非法占有”是區分“惡意透支”和“善意透支”的一個主要界限,只有具備“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進行透支的才屬于“惡意透支”,才構成犯罪。這次司法解釋中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結合司法實踐列舉了六種情形,比如明知無法償還而大量透支的不歸還肆意揮霍透支款不歸還透支以后隱匿、改變通訊方式,逃避金融機構的追款等。這些情形都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表現。
第三,這次司法解釋明確了“惡意透支”的數額,“惡意透支”的數額是指拒不歸還和尚未歸還的款項,不包括滯納金、復利等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
引用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條
五、信用卡欠了8000多3年沒有還,會怎么樣?
第一百九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使用偽造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廢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惡意透支的。前款所稱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催收后仍不歸還的行為。擴展資料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今日聯合發布了《關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于2009年12月16日起施行。《解釋》對信用卡“惡意透支”構成犯罪的條件作了明確的規定,以及“惡意透支”認定處罰的相關問題,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作了界定,以區別于善意透支的行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孫謙介紹,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的規定,“惡意透支”屬于信用卡詐騙的犯罪行為。這次“兩高”司法解釋對“惡意透支”構成犯罪的條件作了明確的規定:第一,在司法解釋中,對“惡意透支”增加了兩個限制條件:一是發卡銀行的兩次催收二是超過三個月沒有歸還。這里面就排除了因為沒有收到銀行的催款通知或者其他的催款文書,而沒有按時歸還的行為,持卡人沒有接到有關通知或者文書,過了一定的期限沒有歸還的,不屬于“惡意透支”。
第二,因為“惡意透支”這種信用卡詐騙犯罪是故意犯罪,因此在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這是該行為非常重要的構成要件。“非法占有”是區分“惡意透支”和“善意透支”的一個主要界限,只有具備“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進行透支的才屬于“惡意透支”,才構成犯罪。這次司法解釋中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結合司法實踐列舉了六種情形,比如明知無法償還而大量透支的不歸還肆意揮霍透支款不歸還透支以后隱匿、改變通訊方式,逃避金融機構的追款等。這些情形都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表現。
第三,這次司法解釋明確了“惡意透支”的數額,“惡意透支”的數額是指拒不歸還和尚未歸還的款項,不包括滯納金、復利等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
引用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條
六、欠了信用卡2000元不還會產生哪些后果?
您好,對于您提出的問題,我的解答是, 在信用卡逾期透支催收實務中,我們經常遇見持卡人各種透支逾期不還的情形,主要包括個人經濟能力惡化、惡意透支、忘記歸還和經濟糾紛等情況。持卡人之所以逾期不還的主要原因是信用觀念淡薄,不太了解拖欠信用卡欠款后的種種危害。 信用卡透支逾期不還的三大危害一、發卡行計收復利、加罰滯納金,持卡人逾期不還款必然會加重自己的財務負擔。 目前信用卡透支日利率為萬分之五(年利率接近18﹪),各家行滯納金征收比率雖然不同,但比值不低,如果持卡人較長時間逾期不還,日積月累的話,發卡行計收的復利和加罰的滯納金,將成為持卡人一筆不小的財務負擔。
二、在人行征信記錄上留下“信用污點”,在辦理其他信貸業務時會被銀行同業集體拒之門外。
2006年起,人行啟用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并逐步升級完善,現在全國范圍內的各銀行都已進行聯網查詢,如果持卡人或借款人有惡意拖欠錢款、透支不還、還款記錄不良等行為將會被記錄在數據庫中。屆時該客戶如若想進行貸款買房、購車或辦理其他信用卡等事宜將很有可能會被各家銀行作為“污點分子”而集體拒絕貸款。
三、持卡人將接到發卡行或其代理機構的持續不斷地催收通知,可能被訴訟到法庭,甚至面臨牢獄之災。 持卡人惡意透支、逾期不還,必然會危害發卡行的信貸資產質量。銀行出于保全資產的需要,勢必會用盡各種手段千方百計勸說甚至壓迫持卡人歸還透支本金和息費。如果持卡人拒不歸還的話,將接到發卡行或其代理機構持續不斷的催收電話、短信和信函,還會被催收機構登門拜訪,持卡人及其家人的生活、工作會因其拖欠行為而被打擾,如果拖欠數額巨大、情節嚴重的話,持卡人可能會被告到法庭,甚至面臨數年的牢獄之災。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