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逾期八十多萬
一、信用卡逾期8萬,欠5萬,利息8千,會坐牢嗎
【法律意見】一般不用坐牢。銀行提訟之后,最多判決還款,不會判刑事處罰。另外,會根據實際情況,判斷欠款人是否屬于惡意透支,正常透支的就不算惡意透支。但即使是惡意透支的,最后還有金額的限定。因此,在一般情況中,信用卡透支不會坐牢,不過建議還是及時還清。透支會產生以下的后果
1、你的消費款項不再享受免息還款待遇實踐中,發卡銀行的做法就是從你發生消費的當天,以消費金額為本金按日計算利息,日息萬分之五,按月計收復利。在最低還款額未還部分,還會按月收取5滯納金;
2、你會收到發卡銀行的催繳電話、催繳短信,一旦你去“跑路”,銀行就會認定你惡意透支和欠款,會去報警;
3、將會影響個人信用記錄信用卡玩的就是信用,因此,要是你要被發卡銀行凍結信用卡賬戶,欠款記錄可能被反饋至人民銀行個人征信系統,這就會影響你的個人信用記錄,導致你無常申請住房按揭貸款等;
4、要十分嚴重的還會構成犯罪?
一旦被認定為惡意透支,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就將會受到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時被要求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法律依據】
根據《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信用卡詐騙罪、盜竊罪】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引用法規
[1]《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條
二、信用卡逾期五個月了五萬多前十幾天還了兩萬多,算信用卡惡意透支嗎
1、認定信用卡惡意透支需要滿足條件因為“惡意透支”這種信用卡詐騙犯罪是故意犯罪,因此在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這是該行為犯罪非常重要的構成要件。“非法占有”是區分“惡意透支”和“善意透支”的一個主要界限,只有具備“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進行透支的才屬于“惡意透支”,才構成犯罪。
2、《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 【信用卡詐騙罪】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廢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惡意透支的。
引用法規
[1]《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條
三、我信用卡逾期2萬多一些,已經達3個月以上!會被拘捕嗎
欠信用卡一直不還款,產生的法律后果主要有1、會產生高額的逾期利息。
2、會被銀行向法院起訴,你將產生訴訟費用、律師費用等經濟損失。
3、個人會有不良信用記錄,對以后的辦銀行卡、貸款等都會產生影響。
4、如果欠款金額達1萬元以上的,構成信用卡詐騙罪,要被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條 【信用卡詐騙罪】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引用法規
[1]《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條
四、信用卡逾期10萬,一年只還了10萬,會不會坐牢
您好,一般地,信用卡欠款超過三個月未還,會被視為惡意透支,銀行可以走司法程序。具體銀行通常會按下面這樣處理1、銀行會凍結樓主的帳戶;
2、將欠款人的個人信息上報央行征信中心;
3、將信息交托專業催帳公司,此后可能會頻繁接到催帳電話;
4、去。我國刑法規定信用卡透支5000元以上,欠款長達3個月以上,并經銀行3次以上催繳,拒不償還的,司法機關將采取相應措施。
5、銀行將有權凍結個人資產,或是向申請強制執行,到時候你的其他財產也將會被拿去抵債。
五、信用卡逾期一萬,現在每個月的利息加違約金達到一千。我該怎么辦
信用卡逾期嚴重的后果1、產生逾期利息和滯納金;
2、不良的征信記錄;
3、銀行將會催收,可能面臨刑事問題。
信用卡逾期解決方案
1、如果持卡人忘記還款,發現逾期后,一定要盡快還款,最好全額還款。給銀行信用卡中心打電話,聲明非惡意欠款。逾期時間短的話,銀行可能不計不良記錄;
2、信用卡逾期由于失業、疾病等原因無力償還時,在還款期之前,持卡人應主動和銀行信用卡中心取得聯系,說明自己的經濟狀況,聲明自己非惡意欠款,申請延期還款或者分期還款;
3、持卡人主動申請延期還款,銀行往往會同意延期,銀行與持卡人商定雙方能接受的還款計劃。這樣銀行不會記不良記錄,但是申請延期后一定要按時還款;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