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逾期被立案起訴還能協商嗎
一、信用卡逾期一年,立案后還會被起訴嗎
不會,信用卡未還款屬于民事糾紛,應承擔民事賠償,除惡意透支、惡意欠款外。信用卡逾期后要承擔違約責任,補繳罰金,并在個人征詢上留下不良記錄,應采取補救措施。信用卡逾期是違約行為,要承擔違約責任,對個人信任產生污點,不利于后期的銀行借貸業務,在征信報告中產生逾期記錄。逾期的后果1、承擔高額罰息;
2、造成法律糾紛;
二、信用卡逾期一次被起訴了,會立案嗎
1、如果是銀行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則法院應該在受到訴訟材料之日起7日內決定是否受理。
2、如果你欠款金額達1萬元的,經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則構成信用卡詐騙罪,應承擔刑事責任。在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后,一般要經四個月左右的時間,才會由檢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訴。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六條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應當認定為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惡意透支”。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條
第二款規定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一)明知沒有還款能力而大量透支,無法歸還的;
(二)肆意揮霍透支的資金,無法歸還的;
(三)透支后逃匿、改變聯系方式,逃避銀行催收的
(四)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還款的;
(五)使用透支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六)其他非法占有資金,拒不歸還的行為。 惡意透支,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在10萬元以上不滿100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數額巨大”;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數額特別巨大”。
引用法規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六條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百九十六條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百九十六條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百九十六條
[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百九十六條
[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百九十六條
三、信用卡逾期一個月被起訴,還能辦信用卡嗎
信用卡逾期是否報案,要看信用卡逾期的金額。信用卡逾期3月以上,欠款金額達到1萬元,銀行可以向公安以詐騙罪報案。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屬于惡意透支行為”。應當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惡意透支罪來處理,追究刑事責任。
同時,規定惡意透支數額在10000元以上的,即達到刑法第196條“數額較大”標準,將以涉嫌信用卡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對于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作廢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額在5000元以上的,同樣將以涉嫌信用卡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
而對于明知沒有還款能力而大量透支,無法歸還者,肆意揮霍透支的資金,無法歸還者,透支后逃匿、改變聯系方式,逃避銀行催收者,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還款者,使用透支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者,其他非法占有資金,拒不歸還的行為,均屬于刑法規定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情形,應追究刑事責任。最高可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引用法規
[1]《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六條
[2]《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百九十六條
[3]《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196條
四、信用卡逾期會被起訴立案嗎,法律有哪些規定
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來看,并不是只要逾期就會被起訴,這個與持卡人的還款態度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逾期后千萬不要跟銀行玩失蹤,否則被起訴的幾率就會非常高,一般只要符合對應的起訴條件,法院都會正常立案。
五、信用卡有逾期還款記錄,公安立案會立案嗎
(一)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廢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惡意透支的。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你屬于第四種。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