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是當月繳納當月的嗎
一、離職后不滿15天是否需要交納公積金?離職后如何處理公積金?
員工離職當月不滿十五天,到了扣繳公積金的日期,公司也是需要給員工繳納公積金的。根據《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的規定,單位違反規定不辦理公積金繳存登記或者是不為單位員工辦理公積金賬戶設立手續的話,公積金管理中心會責令辦理。
二、離職的當月不滿15天是否要交公積金
1.需要。離職當月就算沒有滿十五天,公司也需要繳納公積金,公積金和社保一樣,都是公司需要給員工依法繳納的,否則將要承擔法律責任,和員工當月在公司的時長沒有關系,這是公司依法需要履行的義務。
2.法律依據《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單位不辦理住房公積金繳存登記或者不為本單位職工辦理住房公積金賬戶設立手續的,由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責令限期辦理;逾期不辦理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五十八條 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內為其職工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未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的,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核定其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自愿參加社會保險的無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應當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國家建立全國 統一的個人社會保障號碼。個人社會保障號碼為公民身份號碼。
引用法規
[1]《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 第三十七條
[1]《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五十八條
三、廣西玉林購房公積金貸款
一、可以的,這種情況屬于異地公積金貸款。住建部明確規定公積金異地貸款應按以下流程辦理二、貸款城市公積金中心接受職工的異地貸款業務咨詢,并一次性告知貸款所需審核材料;
三、職工本人或其委托人向繳存城市公積金中心提出申請,繳存城市公積金中心根據職工申請,核實職工繳存貸款情況,對未使用過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或首次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已經結清的繳存職工,出具《異地貸款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使用證明》;
四、貸款城市公積金中心受理職工異地貸款申請后,向繳存城市公積金中心核實《異地貸款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使用證明》信息真實性和完整性。核實無誤的,應按規定時限履行貸款審核審批手續,并將結果反饋繳存城市公積金中心。繳存城市公積金中心對職工異地貸款情況進行標識,并建立職工異地貸款情況明細臺賬;
五、繳存職工在異地貸款還貸期間,如住房公積金個人賬戶轉移,原繳存城市公積金中心應及時告知貸款城市公積金中心和轉入城市公積金中心。轉入城市公積金中心應在接收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后,及時對異地貸款情況重新標識和記錄;
異地貸款出現逾期時,繳存城市公積金中心應配合貸款城市公積金中心開展貸款催收等工作,根據貸款合同可扣劃貸款職工公積金賬戶余額用于歸還貸款。
六、申請公積金貸款需要提供的材料
1、商品房買賣合同;
2、申請人及配偶身份證、戶口本和婚姻狀況證明;
3、工作證明及銀行流水;
4、首付款單據(驗原件收復印件1份);
5、公積金繳存證明(或住房公積金卡);
6、所購房屋的評估報告書;
7、買賣雙方簽定的《購房合同》;
8、原賣方名下的《房屋所有權證》、《國有土地使用證》(原件及復印件)。
四、公積金可以抵扣月供嗎?
公積金可以抵月供,月沖即逐月還款法,指每月直接從委托人公積金賬戶中,提取用于歸還當月貸款本息的辦法。提取的公積金金額不足時,委托人應及時補足其還款金額。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沖公積金的貸款本息,而且還可以沖商業性的貸款本息。法律依據
《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第二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內的存儲余額
(一)購買、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
(二)離休、退休的;
(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并與單位終止勞動關系的;
(四)出境定居的;
(五)償還購房貸款本息的;
(六)房租超出家庭工資收入的規定比例的。
引用法規
[1]《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 第二十四條
五、住房公積金提取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1、公積金交了四個月,應該是無法提取的,一般很多地方對于公積金的提取正常,都是繳納超過一年才可以。
2、法律依據《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 第二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內的存儲余額
(一)購買、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
(二)離休、退休的;
(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并與單位終止勞動關系的;
(四)出境定居的;
(五)償還購房貸款本息的;
(六)房租超出家庭工資收入的規定比例的。
依照前款第(二)、(三)、(四)項規定,提取職工住房公積金的,應當同時注銷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
職工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職工的繼承人、受遺贈人可以提取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內的存儲余額;無繼承人也無受遺贈人的,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內的存儲余額納入住房公積金的增值收益。
引用法規
[1]《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 第二十四條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