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有倍長經
一、陳舊腰傷在工廠復發算工傷嗎
實踐中還要看該舊傷是否由于工傷造成的,如果是之前就因工受傷,治療后又復發的,可以按照工傷處理。所謂工傷是指職工在勞動過程中因執行職務(業務)而受到的人身傷害。我國《工傷保險條例》規定了六種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情形,三種視同工傷的情形。除視同工傷情形外,我國工傷與否的判定基本上是貫穿了寬松的因果關系原則,即只要工作構成傷害發生的條件,即被視為具有因果關系,比如上下班正常的通行路徑發生交通事故的應認定為工傷,這體現了工傷保險對職工的職業風險的盡可能保護的原則。職工在工作過程中受到的傷害,經勞動部門鑒定屬于工傷的,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應當享受工傷待遇。至于所受傷害經治療痊愈后又復發的,是否還應當享受工傷待遇,我國法律也作出了明文規定。根據《工傷保險條例》,工傷職工工傷復發,確認需要治療的,享受本條例第30條、第32條和第33條規定的工傷待遇。發生工傷后首先要進行工傷認定。被認定為工傷后。可以享受工傷待遇,醫療費用由社保支付。護理費用,住院伙食費等由單位支付,另外單位還要照常發放工傷期間的工資。經治療后后,如果可能構成傷殘的要進行勞動能力鑒定。單位如果沒有購買工傷保險要按以上的標準承擔所有賠償責任。賠償標準十級為11個月本人工資,九級為18個月。八級為29個月。7級43個月.除此之外,還可以要求支付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交通費等,造成殘疾的還有殘疾賠償金,被撫養人生活費等。
引用法規
[1]《工傷保險條例》 第30條
[2]《工傷保險條例》 第32條和第33條
二、沒有勞動合同,出了工傷不做了能否享受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標準按照《安徽省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執行。1、傷殘就業補助金是指工傷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
五、六級傷殘,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的,以及工傷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七至十級傷殘,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用人單位一次性支付的傷殘就業補助金額。
2、《工傷保險條例》第34條第2款規定“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备鶕鲜鲆幎ǎ淮涡怨t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賠償金額的計算沒有全國通行的標準,須參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規定執行。在各地區暫無規定的情形下,可參照《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中對一次性賠償所作出的規定。
3、安徽省標準
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的標準五級傷殘為20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六級傷殘為15個月,七級傷殘為10個月,八級傷殘為8個月,九級傷殘為6個月,十級傷殘為4個月;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標準五級傷殘為35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六級傷殘為30個月,七級傷殘為20個月,八級傷殘為15個月,九級傷殘為10個月,十級傷殘為5個月。
享受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職工,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的,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按下列標準執行
(一)不足兩年的,按全額的60支付;
(二)不足三年的,按全額的70支付;
(三)不足四年的,按全額的80支付;
(四)不足五年的,按全額的90支付。
引用法規
[1]《工傷保險條例》 第34條
三、日結臨時工受傷是不是工傷呢,有哪些相關規定
日結臨時工受傷,如果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受傷等情形的,屬于工傷;如果與工作完全無關的,則不屬于工傷。若符合法定的情形,單位應當及時為其進行工傷申報。
四、工地受傷,盆肛恥骨受傷,養傷五個月,誤工費怎么算
受傷住院誤工費應當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賠償。有固定收入的,誤工費=誤工收入×誤工時間;無固定收入受害人能證明其最近三年平均收入狀況的,誤工費=誤工時間×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無固定收入受害人不能證明其最近三年平均收入狀況的,誤工費=誤工時間×同行業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 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誤工時間根據受害人接受治療的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確定。受害人因傷致殘持續誤工的,誤工時間可以計算至定殘日前一天。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誤工費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計算。受害人無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計算;受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可以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引用法規
[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七條
五、日結臨時工受傷是否算工傷,有哪些相關規定
日結臨時工受傷,如果具有在單位工作時,由于工作原因而受到傷害情形的,算工傷。單位也應當及時為該臨時工申請工傷認定。但如果受傷與工作原因沒有關聯的,則一般不算工傷。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