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組織賣血罪的認定,如何認定,如何在實踐中應用。

一、非法組織賣血罪的認定,非法組織售血罪如何認定,如何
一、什么叫非法組織賣血罪?非法組織賣血罪是指違反國家有關規(guī)定,非法組織出賣他人血液的行為。二、如何認定非法組織賣血罪?(一)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血液管理制度,同時也對公共衛(wèi)生造成妨害。所謂采血是指采集、儲存血液,并向臨床或血液制品生產單位供血的行為,所謂血液,是指用于臨床的全血、成分血和用于血液制品生產的原料血漿。設區(qū)的市級以上政府獻血辦公室負責轄區(qū)內的血源管理。凡參加獻血的公民,應當依照規(guī)定到當?shù)孬I血辦公室進行登記,其他向采供血機構提供血液的公民,必須持本人居民身份證,按規(guī)定向當?shù)孬I血辦公室,申請供血證。由此可見,只有獻血辦公室和采供血機構才有資格在其被許可的項目范圍內組織他人出賣血液,開展采供血業(yè)務。除獻血辦公室或設區(qū)的市級以上衛(wèi)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血站以外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組織血源供血。否則,即違反了血源和采供血管理的有關規(guī)定,侵犯了國家血液管理制度。同時該非法采集的血液流向社會后,即對公共衛(wèi)生造成嚴重的妨害。(二)客觀要件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非法組織他人出賣血液的行為。本罪客觀特征集中表現(xiàn)為行為人將血液視為“商品”而組織他人加以出賣。“非法”是指違反我國獻血法規(guī)定的無償獻血制度。無償獻血是一種純屬無私奉獻的獻血。我國《獻血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這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無償獻血制度,意味著對賣血行為及組織賣血行為的堅決取締。因此,組織他人賣血的行為是非法的。非法組織他人出賣血液的行為,具體說來,是行為人在組織他人賣血過程中實施了策劃、指揮、領導的行為。在實踐中,這種行為一般表現(xiàn)為動員、拉攏、聯(lián)絡、串聯(lián)、制定計劃、下達命令、分配任務、出謀劃策等形式。(三)主體要件本罪的主體要件是一般主體,任何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單位亦能成為本罪主體。單位犯本罪的,實行兩罰制,即對單位判處罰金,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本條規(guī)定判處相應刑罰。(四)主觀要件本罪在主觀方面只能由故意構成,過失不構成本罪。至于本罪是否以牟利為目的,本條未作規(guī)定,一般而言,非法組織他人出賣血液的行為多以牟利為目的,但并不以此目的為構成要件。上文就是對于什么是非法組織賣血罪,以及如何認定非法組織賣血罪的有關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您。在具體實踐中,除了要準確認定非法組織賣血罪,還要把握非法組織賣血罪和其他犯罪之間的界限,例如強迫賣血罪。因為刑法對每一個犯罪都有不一樣的處罰規(guī)定,如果將此罪錯誤判斷為另一種犯罪,不僅嚴重侵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侵犯了我國的司法制度,所以我們建議當事人在面對此罪與彼罪的問題時,不妨請專業(yè)的刑事律師為您出出主意。這就是非法組織賣血罪如何認定的解答,希望采納
二、非法組織賣血罪的司法解釋規(guī)定
《獻血法》第十八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wèi)生行政部門予以取締,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非法采集血液的;
(二)血站、醫(yī)療機構出售無償獻血的血液的;
(三)非法組織他人出賣血液的。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公通字[
2008]36號)
第五十二條 [非法組織賣血案(刑法第三百三十三條第一款)]非法組織他人出賣血液,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組織賣血三人次以上的;
(二)組織賣血非法獲利二千元以上的;
(三)組織未成年人賣血的;
(四)被組織賣血的人的血液含有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體等病原微生物的;
(五)其他非法組織賣血應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
第五十三條 [強迫賣血案(刑法第三百三十三條第一款)]以暴力、威脅方法強迫他人出賣血液的,應予立案追訴。
第五十四條 [非法采集、供應血液、制作、供應血液制品案(刑法第三百三十四條第一款)]非法采集、供應血液或者制作、供應血液制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采集、供應的血液含有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體等病原微生物的;
(二)制作、供應的血液制品含有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體等病原微生物,或者將含有上述病原微生物的血液用于制作血液制品的;
(三)使用不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藥品、診斷試劑、衛(wèi)生器材,或者重復使用一次性采血器材采集血液,造成傳染病傳播危險的;
(四)違反規(guī)定對獻血者、供血漿者超量、頻繁采集血液、血漿,足以危害人體健康的;
(五)其他不符合國家有關采集、供應血液或者制作、供應血液制品的規(guī)定,足以危害人體健康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情形。
未經(jīng)國家主管部門批準或者超過批準的業(yè)務范圍,采集、供應血液或者制作、供應血液制品的,屬于本條規(guī)定的“非法采集、供應血液、制作、供應血液制品”。
本條和本規(guī)定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的“血液”,是指全血、成分血和特殊血液成分。
本條和本規(guī)定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的“血液制品”,是指各種人血漿蛋白制品。
第五十五條 [采集、供應血液、制作、供應血液制品事故案(刑法第三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經(jīng)國家主管部門批準采集、供應血液或者制作、供應血液制品的部門,不依照規(guī)定進行檢測或者違背其他操作規(guī)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造成獻血者、供血漿者、受血者感染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體或者其他經(jīng)血液傳播的病原微生物的;
(二)造成獻血者、供血漿者、受血者重度貧血、造血功能障礙或者其他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功能障礙等身體嚴重危害的;
(三)其他造成危害他人身體健康后果的情形。
經(jīng)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的采供血機構和血液制品生產經(jīng)營單位,屬于本條規(guī)定的“經(jīng)國家主管部門批準采集、供應血液或者制作、供應血液制品的部門”。采供血機構包括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和國家衛(wèi)生行政主管部門根據(jù)醫(yī)學發(fā)展需要批準、設置的其他類型血庫、單采血漿站。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本條規(guī)定的“不依照規(guī)定進行檢測或者違背其他操作規(guī)定”
(一)血站未用兩個企業(yè)生產的試劑對艾滋病病毒抗體、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梅毒抗體進行兩次檢測的;
(二)單采血漿站不依照規(guī)定對艾滋病病毒抗體、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梅毒抗體進行檢測的;
(三)血液制品生產企業(yè)在投料生產前未用主管部門批準和檢定合格的試劑進行復檢的;
(四)血站、單采血漿站和血液制品生產企業(yè)使用的診斷試劑沒有生產單位名稱、生產批準文號或者經(jīng)檢定不合格的;
(五)采供血機構在采集檢驗樣本、采集血液和成分血分離時,使用沒有生產單位名稱、生產批準文號或者超過有效期的一次性注射器等采血器材的;
(六)不依照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和要求包裝、儲存、運輸血液、原料血漿的;
(七)對國家規(guī)定檢測項目結果呈陽性的血液未及時按照規(guī)定予以清除的;
(八)不具備相應資格的醫(yī)務人員進行采血、檢驗操作的;
(九)對獻血者、供血漿者超量、頻繁采集血液、血漿的;
(十)采供血機構采集血液、血漿前,未對獻血者或者供血漿者進行身份識別,采集冒名頂替者、健康檢查不合格者血液、血漿的;
(十一)血站擅自采集原料血漿,單采血漿站擅自采集臨床用血或者向醫(yī)療機構供應原料血漿的;
(十二)重復使用一次性采血器材的;
(十三)其他不依照規(guī)定進行檢測或者違背操作規(guī)定的。
引用法規(guī)
[1]《獻血法》 第十八條
[1]《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 第五十二條
[2]《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 第三百三十三條
[3]《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 第五十三條
[4]《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 第三百三十三條
[5]《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 第五十四條
[6]《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 第三百三十四條
[7]《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 第五十二條
[8]《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 第五十三條
[9]《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 第五十五條
[10]《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 第五十五條
[11]《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 第五十五條
[12]《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一)》 第三百三十四條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