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機構不誠信的行為主要有哪些 征信報告被中介取走了是否嚴重,相關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一、中介機構不誠信的行為主要有哪些
由于利益的驅使,實踐中中介機構不誠信的行為,通常的體現形式有以下幾幾種情況
第一,中介組織雙方簽買賣合同時,不讓買賣雙方見面,也不給合同原件,當然這種情況從中介的角度也是為了防止跳單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有可能有話,還是堅持自己簽過的合同,一定要一份原件;如果對方不給,就索回自己經簽字的合同。
第二,房產中介員工私自收費后消失。實務中,確實很多中介公司收費都不開具發票。規避此風險有兩種方式,一是堅持付至中介公司的對公賬戶,二是要求對方提供加蓋有中介公司公章或財務專用章的收據,這樣一旦產生爭議,也有助于維權。
第三,欺瞞買賣雙方,吃差價。利用第一招,不讓買賣雙方見面,弄虛作假,將差價裝進中介自己的腰包。對付此種陷阱,只要拿到買方實際支付的金額的證據,即可向法院起訴維權。
第四,為了達成交易,不顧雙方實際情況,催促買方交定金。這種情況的破解之法是要對房屋買賣合同的主要條款進行充分的溝通并全面了解情況后再支付定金。
法律依據
《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二十七條
受托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銷售商品房時,應當如實向買受人介紹所代理銷售商品房的有關情況。 受托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不得代理銷售不符合銷售條件的商品房。
《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二十八條
受托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在代理銷售商品房時不得收取傭金以外的其他費用。
引用法規
[1]《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 第二十七條
[1]《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 第二十八條
二、中介機構不誠信的行為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一、故意隱瞞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時的賠償如果中介故意隱瞞了真實信息或故意提供了虛假信息,比如明知出售方不是產權人本人,也不是合法的代理人,就介紹給買受人,從而造成買受人的損失的,中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二、未完成全部委托事項時的責任
如果居間協議中約定按成交價1%支付中介費的,中介提供的服務應當包括以下
1、權籍調查向房地產交易中心調查、征詢所交易房屋權利的來源、現狀、有無抵押、有無權利限制等,做好書面記錄;調查、征詢涉及權利人的處分要求和條件;核實處分資格、權利人和相關人的身份及權利等。
2、使用狀況調查收集、調查、征詢房屋座落環境、使用年限、有否隱瞞缺陷、房屋內的頂、墻、地、門、窗及設備等是否需要檢測或修復,設備轉讓價格及有關費用的結清情況等;向物業管理單位查詢有無租賃、違章搭建、相鄰關系侵權,以及維修基金的繳納和使用情況等。
3、行情調查收集、調查、征詢買賣價格的行情比較、稅費結算、房屋戶型比較、買賣雙方的心理價格比較、有關政策變動的影響等;進行各種形式的信息發布活動等。
三、征信報告被中介取走是否嚴重,相關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專業分析
征信報告被中介拿走,個人信息可能會被泄漏;而且中介可能會對當事人的征信報告進行信息修改,帶來不良的影響。信報告分為個人信用報告以及企業信用報告,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出具的記載個人信用信息的記錄,用于查詢個人或企業的社會信用。
法律依據
《征信業管理條例》第三條,從事征信業務及相關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誠實守信,不得危害國家秘密,不得侵犯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
《征信業管理條例》第十三條,采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信息除外。
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其履行職務相關的信息,不作為個人信息。
【溫馨提示】
以上的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想了解其他的法律問題,可以在線咨詢相關的律師,我們會為您詳細的解答。
引用法規
[1]《征信業管理條例》 第三條
[1]《征信業管理條例》 第十三條
四、計算機培訓機構要承擔違約金的情形
培訓機構要承擔違約金的情形包括培訓機構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行動建議
1、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2、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適當減少。
3、在與他人簽訂商業合同時,最好有涉及到違約金的條款,才能在對方違約時,依據合同條款獲得違約金,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五、成人培訓機構要承擔違約金的情形有哪些
培訓機構要承擔違約金的情形包括培訓機構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行動建議
1、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2、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適當減少。
3、在與他人簽訂商業合同時,最好有涉及到違約金的條款,才能在對方違約時,依據合同條款獲得違約金,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