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欠款三個月,房子被查封
![信用卡欠款三個月,房子被查封](https://p2.tinglv.cn/202307/14/2573ec3e7a5fe90b.jpg)
一、信用卡逾期一個月,還有房貸,會被銀行查封嗎
建議您盡快還款。
首先逾期會不良信用記錄,影響您的個人信用及以后的信用業務,如貸款等;
其次,逾期還款會產生利息及滯納金;
最后,長期不歸還可能會觸犯刑法。
(以下信息供參考)如果信用卡欠款長期不還,則可能觸犯刑法。 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催收后仍不歸還的行為。
惡意透支的刑法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一百九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廢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惡意透支的。
二、信用卡逾期三個月了會被拘留嗎?
銀行可以起訴。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 規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惡意透支”。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一)明知沒有還款能力而大量透支,無法歸還的;
(二)肆意揮霍透支的資金,無法歸還的;
(三)透支后逃匿、改變聯系方式,逃避銀行催收的;
(四)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還款的;
(五)使用透支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引用法規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六條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百九十六條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百九十六條
三、信用卡逾期三個月會被拘留嗎?
您好,關于這個問題,我的解答如下, 如果信用卡欠款金額達到1萬元以上,逾期3個月以上,銀行催收兩次未還,銀行會以信用卡詐騙罪,是會坐牢的。 信用卡欠款5000元以上,逾期超過三個月或銀行催款兩次以上還不還款的,銀行會凍結卡片并將持卡人列為禁入類客戶(黑名單),同時還會持卡人信用卡詐騙及惡意透支,強制執行。后拒不還款且欠款金額超過1萬的,會依據刑法第196條信用卡詐騙罪來量刑持卡人將面臨承擔刑事和罰金雙重處罰。
四、信用卡逾期三個月會被拘留嗎
您好,針對您的問題解答如下, 這個要根據情況來定,信用卡賬單上會有最低每月還款額,只要按照最低還款標準以內還款就行,盡量不要逾期就不會被。 信用卡如果超過90天未還款,且欠款的金額非常大,致電持卡人惡意不還款的話,銀行才會提起上訴。一般情況下,如果是欠款金額不多,或者因為年費欠繳問題,銀行是不會上訴的,只會一直催繳。 信用卡分為貸記卡和準貸記卡,貸記卡是指銀行發行的、并給予持卡人一定信用額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額度內先消費后還款的信用卡;準貸記卡是指銀行發行的,持卡人按要求交存一定金額的備用金,當備用金賬戶余額不足支付時,可在規定的信用額度內透支的準貸記卡。所說的信用卡,一般單指貸記卡。
五、信用卡逾期一個月被封會不會被起訴
您好,對于您提出的問題,我的解答是, 如果在到期還款日確實沒有足夠資金全額還款,那么持卡人可以選擇信用卡最低還款額還款。采用這種方式持卡人每期只要歸還賬單上欠款的10%左右(最低還款額包括累計未還消費交易本金的一定比例、透支取現金額、所有費用、利息、超過賬戶信用額度的欠款金額、發卡機構規定的持卡人應該償還的其他欠款金額以及之前月份最低還款額未還部分的總和)。采用最低還款額還款時,持卡人要承擔相應的利息,但是可以避免承擔高額的滯納金等費用,同時避免個人信用記錄受到影響。 如果在到期還款日后持卡人沒有全額還款且未選擇最低還款額還款,則可能面臨銀行采取的下列措施1.消費款項不再享受免息還款待遇。發卡銀行會從發生消費的當天,以消費金額為本金按日計算利息,日息萬分之五,按月計收復利;對最低還款額未還部分,還會按月收取5%滯納金。
2.收到發卡銀行的催繳電話、催繳信。
3.被發卡銀行凍結信用卡賬戶,欠款記錄可能被反饋至人民銀行個人征信系統,影響持卡人的個人信用記錄,導致持卡人無常申請住房按揭貸款等。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