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明確明確一方違約就可以解除合同嗎?
一、一方違約就可以解除合同嗎?
一方違約是可以解除合同的,雙方可以對此作出約定,也可以由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合同。若是沒有作出約定也不能協商一致的,只有在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以及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等情況下才能解除合同。其余情況下只能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二、合同因一方違約解除后,守約方能否繼續主張違約責任?,有哪些規定
合同因違約解除的,解除后能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請求賠償損失。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六條,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請求賠償損失。
合同因違約解除的,解除權人可以請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主合同解除后,擔保人對債務人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仍應當承擔擔保責任,但是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引用法規
[1]《民法典》 第五百六十六條
三、根本違約后違約方能否解除合同,法律上的標準是什么
律師解答
根本違約后,違約方沒有解除權,但是非違約方享有解除權。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發生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五百六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溫馨提示】這是根據當前問題的經驗總結,不同地區的法院在審判尺度上有細微差別,辦理案件一定要選擇專業的律師,點擊快速咨詢,與律師一對一溝通法律訴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引用法規
[1]《民法典》 第五百六十二條
[2]《民法典》 第五百六十三條
[1]《民法典》 第五百六十三條
四、甲方合同違約如何起訴,法律有規定的嗎?
法律分析
甲方合同違約首先要準備起訴狀,各項證據材料,合同及證明對方違約事實的證據,如果不會寫起訴狀可以請律師,各項材料準備好以后,到管轄地法院立案廳立案就行了。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第五百七十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前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引用法規
[1]《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條
[2]《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八條
[1]《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三條
五、違約責任必須解除合同嗎?
法律分析
違約責任并不是一定要解除合同。合同當事人違約承擔責任的方式有繼續履行合同、采取補救措施或賠償損失等,只有一方根本違約,導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的,可以解除合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引用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條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八十四條
六、違約責任需要解除合同嗎?
法律咨詢解答
違約責任不一定要解除合同。如果對方違約的話,這種情況并不是說一定要解除合同,要解除合同是需要達到一定的條件的。雙方在簽訂合同時,對解除事由的約定一定要慎重,不要將一般違約事項規定為解除事由,更不能將法律、法規禁止的事項規定為解除事由。
相關法律規定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引用法規
[1]《民法典》 第五百六十三條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