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對代替考試罪作出司法斷定 代替考試罪怎樣定罪,代替考試罪的立案程序

一、對代替考試罪司法斷定的探討
代替考試罪通常認為屬于對向犯,類似于重婚犯罪,刑法規定了同罪同罰,對于犯罪既遂的認定適用同一標準。
本罪為行為犯,即只要實施刑法分則規定的危害行為就成立既遂的犯罪。在司法實踐中,替考者只要蒙混過關進入考場,國家考試的正常秩序以及他人公平參與考試的權益就處在現實的嚴重危險之中。代替考試的行為無需考慮替考者具體考試作答的情況,即考試的成績優劣不在要求之列,只要其已經開始答題就屬于代替考試的行為完成。進入考場后在開始答題前被發現的,就構成犯罪未遂。在考場開始答題后被發現的不屬于未得逞,而是屬于犯罪既遂。
三、代替考試罪與定罪,代替考試罪行為的立案程序
替考試罪是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一個罪名,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五條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處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代替考試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代替考試罪所指的考試是依據法律設立的國家考試,依據部門規章、文件設立的考試不在此罪范圍之內;代替考試罪是典型的對向犯,刑法同時處罰考生和“槍手”雙方行為人,且雙方行為人定罪和法定刑都相同。量刑方面,根據刑法打擊預防犯罪的目的,結合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考慮到本罪行為人多為在校學生,且替考者主要以獲取物質利益為目的,代替考試罪的量刑較輕。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